這個幻想世界是對中國最犀利的批判,談余華《第七天》

《第七天》是余華在 2013 年的長篇作品,我雖不能算是余華迷,但也讀過幾本名作《活著》、《許三觀賣血記》、《在細雨中呼喊》,甚至是一些中短篇 — 帶有實驗小說色彩 — 的作品,像是《現實一種》、《十八歲出門遠行》、《空中爆炸》… 族繁不及備載。在書展看見繁體版的《第七天》,想著一定要看一下這本評價非常兩極的書,便把它帶回家了。

《第七天》描述主角楊飛死後七天所看見的故事,透過死後的視覺所看見的,是充滿情感卻只能袖手旁觀的冷靜。這七天中,楊飛偶爾回想了生前所遇見的種種事件,感覺上像是很嫻熟的意識流技巧;在死後世界所遇見的種種,包括世界本身的這個設定既有趣又富有中國味。

約翰說:「對任何人都平等的,唯有死而已。」
余華則告訴我們:「即使死了也得不到平等,而平等卻在死無葬身之地。」

余華透過一連串發生在主角身邊的事件,來諷刺許多中國現況的荒謬,在生死邊界所看見的那些警察暴力、政治壓迫、金錢消費主義所引起的種種悲劇,蓋住了人性最燦爛光輝的那一面,讓整個世界變得烏煙瘴氣。余華在描寫主角與父親的親情時,至親至情,感人熱淚,有種《活著》和《許三觀賣血記》的影子;描寫起暴力和荒謬,又帶了點《現實一種》和《十八歲出門遠行》的味道,然而諷刺沒有問題,問題在於,敘事的著力點不太平衡。余華花了很大的篇幅在談楊飛與父親是沒有問題的,但最後段把重點放在鼠妹的愛情,稍顯冗餘,讓我讀來感到些許疲憊。

不難想像那些批評余華的人有何感受,這就像是國家的光鮮亮麗外表被扒開了 — 一個血淋淋的現實 — 任誰都難以忍受。但是,若不能接受自己的荒誕、悲慘以及罪惡,人是不會進步的。在這一點上,余華可謂超越了當代的很多中國人,他筆法犀利得溫暖,從第一次看《許三觀賣血記》時我就這樣感覺到了,余華並非從《第七天》才批評中國,早在他確立到自己長篇小說的風格時,他就不斷寫著那些中國小人物,那些在大時代的洪流下咬牙生存的小人物,並且向他們學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