科幻神作《2001太空漫遊》到底在演什麼?

這幾天,Stanley Kubrick 的經典之作《2001太空漫遊》(2001 : A Space Odyssey)(1968)在台灣的威秀影城重新上映了。身為一名計算機科學家兼科幻迷兼哲學迷兼電影迷,絕對是到電影院捧場的。電影院的觀影感受非常好,音效所製造出的宇宙壓迫感是在家裡無法比擬的。這次上映力求重現五十年前的觀影經驗,於是保留了中場休息,約莫在第 90 分鐘處,HAL 讀唇語的片段。

威秀還特別秀出了倒數計時器,非常可愛。

意外發現台中影迷站出來的群組裡,有幾個影友也在同一場XD

近代科幻電影的母體

《2001太空漫遊》是於 1968 年上映的科幻電影,距今已半世紀,即使是在科技高度發展的現代來看,這部片卻絲毫未失色,反而更加有味道。這部片在當代電影佔有極大的份量,可以說是半世紀以來的科幻片都以《2001太空漫遊》為典範,致敬也不在少數。從劇情來說,從前我認為《2001太空漫遊》的劇情只是陪襯,其重要的是科幻元素,但現在我不這麼認為了,每一段劇情確實都有想要表達的概念。整體來說,故事被分為三階段:人類的起源、現代世界、木星任務。每一個階段都有中心主題與伏筆,但三個階段都以與石板接觸作結。

Stanley Kubrick 用非常特別的手法講了一個簡單卻橫跨大尺度時空的故事。電影前 20 分鐘完全沒有一句對白(猩猩吼叫不算對白),用極為跳脫典範的方式樹立了新的典範。每個熱愛電影的人,一定都在某個時刻嘗試挑戰 Stanley Kubrick 的電影,《發條橘子》(A Clockwork Orange, 1971)、《奇愛博士》(Dr. Strangelove, 1964)、《鬼店》(The Shining, 1980),但直到看了《2001太空漫遊》,才知道什麼叫做難懂與催眠,什麼叫做悶。很多人因此不看,甚至將其打為爛片。但要是爛片,不會在影迷心中成為神作,也不會是許多名導演心中的經典,甚至,也不會是科幻電影的母體。事實上,Stanley Kubrick 的所有電影都成為了那一類型中的母體電影。[1]

科技,科學,未來的世界

以一部科幻片來說,《2001太空漫遊》有著重要的進展,首先重要的是科學元素。Stanley Kubrick 在許多場景都特別表現出太空與未來感,例如漂浮的筆、太空餐、人工智慧、平板電腦、語音辨識 … 等等。你不只會訝異 Stanley Kubrick 準確預測了未來世界,更會驚嘆拍攝手法的細緻度。導演準確地描繪了太空世界的孤單、壓抑與沉寂。在 2018 年的現在,我們都看過了非常多特效科幻電影,這部 1968 年的《2001太空漫遊》沒有用上 CG 特效,僅僅是用畫布呈現了宇宙與星球,但比起現代使用特效製作的電影卻一點都不遜色,甚至還大勝許多粗糙的 CG 爛片。

《2001太空漫遊》多次準確預測了未來世界。在這一幕 HAL 與 Frank 的對弈中,預測了人工智慧打敗人類西洋棋手。

這一幕出現了平板電腦,以及利用平板觀賞電視節目。

以語音辨識通過安全檢查。

以及視訊電話。

除了大量關於未來太空世界與科技的描寫之外,當中最重要的便是人工智慧電腦 HAL 9000 了,HAL 幾乎是現代邪惡人工智慧的代表,也是我最想製造出來的人工智慧之二(另一台是 Portal 中的 GLaDos)。Stanley Kubrick 不只探討了人類與人工智慧的關係,還探討了人工智慧是否真正具有自己的情感,或只是電腦設定?並間接討論了造物主與被造物之間的關係。而這些幾乎都是之後半世紀的科幻作品裡標準的題材。

人工智慧究竟有沒有情感、意識,或只是單純的電路呢?當 BBC 訪問 David 與 Frank 兩位太空人時,曾問到 HAL 究竟有沒有自己的情感,對此 David 的回應是:「我不覺得有人真的能回答這它是否真的有感受。」然而,HAL 因為害怕任務失敗、害怕被關閉(意味著死亡),試圖反抗人類,並殺死所有科學家,殺死了他的造物主。在 David 對試圖關閉(Disconnect) HAL 時,HAL 也確實展現出了害怕死亡的情緒。

最有名的一句台詞,便是 HAL 首次拒絕人類命令時所說的:「I’m sorry, Dave. I’m afraid I can’t do that.」。

以及即將被關閉時,對 David 的求饒。

哲學隱含

沙特的存在主義

《2001太空漫遊》最為人津津樂道的就是難以理解,但這並不是一部為了難懂而拍的電影,而是導演 Stanley Kubrick 一部精緻的藝術作品。首先是造物主與被造物的關係,在《2001太空漫遊》中,黑色石板在四百萬年前賦予了猩猩智慧,使其學會使用工具,得以有文明的進步;而人類則賦予了電腦智慧,創造出了人工智慧電腦 HAL 9000。

人類與石板的接觸,就如同人類與上帝的接觸,石板便是上帝、神的化身。但為什麼上帝在劇中是以黑色的石板作為無機物實體出現呢? 前一陣子看了《非理性的人》,我想這本書或許可以給予部分解釋。20 世紀前,人類在科學革命、工業革命後,文明取得了極大的進步,我們認為自己無所不能,科學可以征服自然,征服一切。但 20 世紀以來,人類進入了虛無主義的世界,數學上的歌德爾不完備定理給了我們一次重重的打擊,我們於是發現即使是在數學如此理性的工具系統裡,完美也不存在;量子力學讓我們對這個世界改觀,上帝也是會玩擲骰子的機率遊戲,而人類的力量,並非自己所想像的那麼有力。我們是誰?從何而來?為何存在?而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,存在主義在歐洲蓬勃發展,其中最為人廣知的就是沙特流派的存在主義。

在沙特的觀念裡,存在分為 being-in-itself 以及 being-for-itself,前者是實心的,充實的,沒有缺陷的存在;後者則如人類一般,會思考,是有缺陷的存在,而兩者是不可能同時存在的。他以此來論述上帝,上帝必定是完美的,沒有缺陷的;上帝又必須如人類一般有意識,會思考,但能思考和行動即是有所缺陷。於是,如果上帝存在,他就是一塊會思考與行動的石頭。在《2001太空漫遊》中,這樣的存在便出現了,一塊能穿越時空、賦予智慧、無所不能的,石板。

在《2001太空漫遊》中,當 Frank 問 HAL,HAL 9000 型電腦難道從來沒有出現過錯誤嗎?HAL 對此的回應是,從記錄上來看 HAL 9000型電腦是完美的,即使有錯誤,也都被證明是人為錯誤。從這裡我們可以知道,人工智慧的造物主,人類,並非是完美的。但完美真的存在嗎?人工智慧電腦 HAL 9000 是完美的嗎?很顯然,並不是,只是電腦自己無法察覺自己的錯誤罷了。這是自我指涉的謬誤。也可以延伸為電腦科學領域非常重要的「停機問題」,「停機問題包含了自我指涉,本質是一階邏輯的不自洽性和不完備性,類似的命題有理髮師悖論、全能悖論等。」[2] 完美是所有智慧生物追求的,但完美真的存在嗎?在《2001太空漫遊》中確實是存在的!但它是一塊石板。

另外,HAL 接受訪問時說:「… I am putting myself to the fullest possible use which is all, I think, that any conscious entity can ever hope to do. 」(我正傾盡全力工作,我想,那是所有智慧個體夢寐以求的。)這實在是太諷刺了,因為現今,多數自詡為高等智慧生物的人類並不熱衷於思考。

配樂與尼采的哲學

《2001太空漫遊》的主要配樂有兩首:理查.史特勞斯(Richard Strauss)的《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》(Also sprach Zarathustra)以及小約翰史特勞斯(Johann Strauss II)的《藍色多瑙河》(An der schönen blauen Donau),但為什麼是這兩首呢? 有一個論點是,《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》是理查.史特勞斯比較不為人知的一曲,而《藍色多瑙河》則是小約翰史特勞斯相當有名的一曲。《藍色多瑙河》出現在太空船飛行、降落與一些科技的描寫,對 Stanley Kubrick 來說,科技進展就如《藍色多瑙河》一樣通俗[3]。

真正重要的不是科技的進展,而是更本質的:人類思想的突破。於是在電影最重要的兩段:石板給予猩猩智慧,以及給予 David 更高一層的智慧時,搭上了《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》。

《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》原是尼采的作品,尼采在當中提出一個概念「超人」,他認為人類是超人與猩猩之間的過渡期。在本書的前言 4 當中他寫道:「人是一根繫在動物和超人之間的繩子。」電影中兩次思想的突破,Stanley Kubrick 都用《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》作為配樂,也就是說,很多人不懂的最後一幕,其實是指石板賦予 David 超越了人類的思想突破,他走完了這條繩索,抵達超人境界。

《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》的前言 1 中,這樣寫道:「瞧! 我對我的智慧感到厭膩,就像蜜蜂採集了過多的蜜,我需要有人伸手來接取智慧。」



『超人』這個名詞是此書裏其中一個雙關語,無疑象徵著拂曉時太陽從遠方地平線而來,如同戰勝的基本想法[4]。這句話,幾乎可以貫穿《2001太空漫遊》的場景。電影中兩次觸摸到石板時,都有這樣的一幕。


而在第三次,人類試圖接觸石板時,石板讓人類(David)超越自己了。

當然,這只是我解讀這部電影的方式,不代表 Stanley Kubrick 或是原作者 Arthur Clarke 的想法。優秀的作品,無論是電影或是文學,都是能在作者給予的框架下,引發閱聽者結合自我經驗的思考。希望所有觀影者都能在觀賞這部電影後得到啟發。

致敬

根據 IMDB[5],至今有超過 1200 部電影在片中致敬了《2001太空漫遊》,在此列出幾個。

《發條橘子》(A Clockwork Orange),同為 Stanley Kubrick 的電影,在唱片行中出現了《2001太空漫遊》的原聲唱片。

《2009月球漫遊》(Moon, 2009)當中的 Gerty 3000,和 HAL 9000 聲音很像,但是名友善的人工智慧。這部小場景的電影非常好看,非常厲害。

《星際效應》(Interstellar, 2012)中的 TARS,還記得它的外型嗎?

《少林足球》(2001)的上映時間是 2001 年,片頭的足球致敬了《2001太空漫遊》的片頭。

《瓦力》(WALL-E, 2008)中死守A113號指令而叛變的電腦都有紅色大眼;艦長都是徒手關閉叛變的電腦;艦長都是看了出航前預錄影片才知道航行的真正任務目的;瓦力片中初次進入艦長室的配樂及艦長戰勝叛變電腦時的配樂,均是《2001太空漫遊》的重要配樂。

《不可逆轉》(Irreversible, 2002)中,牆壁上貼的海報是《2001太空漫遊》。

Reference:
[1] Jane-Baptiste Thoret, “當代電影的好視野手冊”, p.178 “庫柏力克母體”, 2015
[2] 維基百科, “停機問題”, https://zh.wikipedia.org/wiki/%E5%81%9C%E6%9C%BA%E9%97%AE%E9%A2%98
[3] 高英哲, “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與藍色多瑙河:《2001太空漫遊》配樂一點靈(1968)”, MPlus+, https://www.mplus.com.tw/article/85
[4] 維基百科, “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”, “簡介”, https://zh.wikipedia.org/wiki/%E6%9F%A5%E6%8B%89%E5%9B%BE%E6%96%AF%E7%89%B9%E6%8B%89%E5%A6%82%E6%98%AF%E8%AF%B4
[5] IMDB, “2001: A Space Odyssey (1968) Connections”, Referenced in, https://www.imdb.com/title/tt0062622/movieconnection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