資訊社會的本質,談《架構的生態系》

身為一個資訊工程背景的研究生,其實對於資訊網路環境的結構,一直以來我都抱持著技術的觀點來解析。看了這本書,我才發現,雖然我們都知道網路幾可視為是社會的縮影,卻從未將其當成社會真正看待。而濱野智史的這本《架構的生態系》正是以社會學的角度來解析資訊網路環境的結構,對我來說非常新鮮又具有說服力。

從前,我對於為什麼 Facebook 在日本不盛行,或是 Youtube 為什麼不能取代 NICONICO 等等問題,通常沒辦法去解釋,或只能以技術面來解釋,但無論如何用資訊技術來解釋,總是沒辦法有一個合理的答案。而這本書提供了資訊社會學的解釋,總讓我驚奇連連。

我們來看看書名《架構的生態系》,所謂架構並不是指涉結構(Structure),雖然英文確實是用 Architecture,但指的其實是雷席格在《網路自由與法律》(CODE)一書中提出的控制人類行為與社會秩序的四個方法,這四個方法分別是規範(習慣)、法律、市場,還有這裡要提的架構(Architecture)。

書中以酒駕為例,簡單解釋這四種被日本社會學家東浩紀所概念化為「環境管理型權力」的四種方法。規範便是以道德內化來約束人類,以「偷拍是錯的,是惡」,來作為約束;法律顧名思義就是以法律約束;市場,是以例如罰金來約束人的行為。最後,所謂架構,便是從物理層面上杜絕了這樣的行為,或說是從物理層面來改變人的行為,卻又不被使用者發現,在無意識的情況下執行架構所希望的行為。以偷拍為例,很多人應該有這樣的經驗吧!去日本玩的時候,只要手機接收到日本網路訊號,手機的便無法關閉照相聲音。這便是從架構(手機強制打開照相聲)來杜絕偷拍行為的方式之一。

作者以生態系來比喻這樣的情形,資訊網路環境就像是一個大生態系,每一個年代有各自不同的應用與文化在當中出現,而許多時候這些應用的架構特性會帶來預期不到的影響。他把這種現象稱之為進化,是一種不預設未來的架構,只是剛好這項架構得到優勢。作者解釋了諸如 NICO NICO、Mixi、Winny 等應用的實際影響與為何會如此影響,並另外講解了其中的次文化影響。

雖然說個人認為本書編排還是稍嫌雜亂,身為主軸的「架構的生態系」一直都是處於一個背景狀態,大多數章節都是以另一些概念來講述該章節的主軸。但事實上,其中最為關鍵,也是所有概念的本質都是源自於「架構」的影響。這一點希望大家在閱讀這本書的同時,要稍微注意一下。另外,本書寫於2008年,在這10年裡,網路環境有了劇變,其中尤以智慧型手機的興起與AI的影響最為廣為人知,雖然說有些裡論實例放在今天可能有些怪異,但其本質還是相同的。作者的確穿越了表皮,洞悉了實質。

並推薦同時閱讀東浩紀的兩本相關著作:

  1. 動物化的後現代
  2. 遊戲性寫實主義的誕生:動物化的後現代2

節錄

  • 「資訊社會也就是將這種『有限客觀性』的有限範圍,以架構(資訊環境)來區分的社會。」 P.222

  • 「現今所有的作品與產物,其被消費的重點已經不在於包裝在書籍等『容器』的『內容』本身,而在於能否有效喚起人際『交流』(連結)的作用。」 P.228/229